-
长沙棚户区改造获农发行重点基金支持 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双提速
在湖南省长沙市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工程的背景下,政策性金融力量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营业部通过投放专项建设基金,为黄兴北路、火车北站等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注入资金动能,此举不仅体现了金融机构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性,更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推动了城市功能升级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一、政策性金融精准发力助推城市更新 作为服务“三农”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力银行,农发行湖南省分行营业部紧扣“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导向,将棚户区改造列为重点支持领域。2024年,该行针对长沙市两大棚改项目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强化风险评估等举措,高效完成2.2亿元农发重点建设基金的投放。这类资金具有期限长、成本低的特点,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在民生工程中的资金压力。 二、黄兴北路片区改造实现多维效益 黄兴北路棚户区作为长沙老城核心区域,此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公共配套不足等问题。基金投放后,项目同步推进安置房建设、地下管网改造和商业业态升级,预计惠及居民超千户。改造后的片区将形成“居住+商业+文旅”复合功能带,既保留历史街区风貌,又植入现代服务业元素,为城市存量土地开发提供示范案例。 三、火车北站项目激活枢纽经济潜力 位于开福区的火车北站棚改项目则聚焦交通枢纽周边区域综合开发。基金重点支持了征拆补偿、道路拓宽和绿化景观工程,未来该区域将衔接地铁1号线与城际铁路,打造集交通换乘、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城市门户。第三方评估显示,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周边土地增值约20%,创造就业岗位逾500个。 四、政银合作模式创新显成效 长沙市住建部门与农发行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项目清单制”提前规划融资需求。在项目评估阶段,双方引入第三方智库对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分析,确保资金投向精准。这种模式已推广至湖南省其他地市,2024年全省累计获批棚改类政策性贷款超50亿元,资金到位率同比提升35%。 五、民生工程与经济转型协同推进 棚户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长沙市发改委数据显示,每亿元棚改投资可拉动上下游产业产值1.8亿元。当前,黄兴北路项目已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配套商业开发,形成“政策性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循环。这种协同效应为中部地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随着农发行资金的持续注入,长沙棚户区改造正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跨越。下一步,湖南省将深化政策性金融工具运用,重点支持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更多实践路径。
2025-08-08
-
长沙一季度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三大领域及高技术产业投资引领增长
长沙首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稳健开局,总量突破千亿元规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推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加速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强化要素保障,长沙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重点领域投资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 一、投资总量与增速表现亮眼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双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反映出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制造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布局同步深化,投资结构呈现优化趋势,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关键领域投资占比持续提升 基础设施领域聚焦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一批骨干路网和市政工程提速建设;民生领域突出公共服务提质扩容,涵盖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工程;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推进水系综合整治与公园绿地建设。三大领域合计贡献近四成固投份额,占比同比提高近6个百分点,增长韧性尤为突出。 三、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超预期,其中计算机设备制造、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及新能源装备生产线等细分领域投资表现活跃。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再提升近2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比重突破三成,结构性增长特征明显。 四、产业链协同升级成效显著 围绕"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发展。在通讯设备、生物制剂、精密仪器等领域,龙头企业牵引配套企业协同落地,形成产业链组团投资模式。相关园区载体承载能力持续升级,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支撑。 五、要素保障机制持续完善 创新投融资服务模式,建立重大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和加强土地、资金等资源倾斜,推动项目开工率、投产率稳步提升。政策性金融工具对民生工程和科创项目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投资信心。 六、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依托长株潭都市圈建设规划,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提速实施。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带动研发类投资快速增长,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陆续投用。通过统筹区域产业分工,形成优势互补的投资布局。 七、绿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 生态环保投资增速领跑各领域,重点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海绵城市、生态修复等项目投资力度持续加大,环境监测网络覆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八、发展后劲持续蓄积 当前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同比扩大,二季度拟新开工项目储备充足。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谋划,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潜力有望持续释放,为全年经济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08
-
长沙地税1-2月收入突破192亿元 招商助力财税增长势头强劲
今年以来,湖南省地税系统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新数据显示,1-2月全省地税累计组织各项收入192.30亿元,同比增长17.39%,实现“开门红”。税收增长反映出市场主体活力增强,重点产业贡献突出,为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奠定基础。 一、税收总量与增速双提升 1-2月,湖南省地税收入规模达192.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8.4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超98%,达189.01亿元,增长17.59%;省级收入9.81亿元,增速达19.17%,高于整体水平。其他费金收入3.30亿元,保持7.25%的稳健增长。这一表现得益于重点税源企业产能释放和新兴行业税收贡献提升。 二、重点地区与产业协同发力 长沙市作为全省经济核心,地税收入贡献率持续领先。湘潭、株洲等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税收增长。此外,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税收增速显著,反映出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成效。 三、政策红利与征管效能叠加 2024年,湖南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加强税收精准监管。通过数字化征管系统提升效率,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例如,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服务,优化留抵退税流程,进一步激发企业投资意愿。 四、经济韧性与发展后劲显现 地税收入增长与宏观经济指标相匹配。1-2月,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均呈回升态势,表明内需潜力逐步释放。未来,随着重大项目建设加速,税收增长动能有望进一步巩固。
2025-08-08
-
长沙高速公路建设提速助力区域招商 通车里程将突破6000公里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长沙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迎来重要进展。最新数据显示,湖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即将突破6000公里,这一关键突破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格局,为沿线城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湖南省年内确保通车的8条高速公路项目中,安邵、常安、大岳等关键路段施工进度符合预期。其中,连接京港澳高速的新开连接线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赤石特大桥主体结构完工,为全线贯通奠定基础。娄衡高速作为力争通车项目,目前路基工程已全部完成,后续路面施工正有序推进。 二、投资建设目标稳步推进 上半年全省高速公路完成投资7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四分之一。按照规划,下半年将重点确保400公里新建路段通车,全年总投资规模达308亿元。长益高速扩容工程、龙琅高速等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同步开展,预计年内实现实质性开工。 三、路网优化提升经济辐射力 6000公里通车里程的实现,将使湖南省高速公路密度跃居中部地区前列。新开通路段将显著缩短长沙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例如岳望高速通车后,岳阳至望城车程将压缩至1小时内。南岳东延线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衡阳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四、配套措施保障工程质量 为确保建设目标按期完成,相关部门已建立专项督导机制,对材料供应、施工安全等环节实施动态监管。针对山区路段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工程技术团队采用了多项创新工艺,赤石特大桥建设过程中应用的索塔液压爬模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未来规划构建综合交通网 在完成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湖南省正谋划新一轮高速公路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城市群快速通道和省际衔接路段,计划通过三年行动,基本形成覆盖全省、联通周边的高效运输体系,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2025-08-08
-
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生态文化商务区 赋能总部经济新格局
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积极推进总部经济区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构建集商务办公、生态居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该项目依托沪昆高铁新区区位优势,规划用地1000亩,致力于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与人文底蕴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凸显战略价值 项目地处韶山核心发展轴带,与沪昆高铁新区无缝衔接,2公里直达高速入口,3公里贯通市中心,4公里衔接核心景区,形成"高铁+高速+城市路网"的多维交通体系。这一布局不仅强化了与长株潭城市群的联动效应,更通过立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高效流动。 二、规划理念引领产城融合 园区采用"商务+生态+生活"三位一体规划模式,划分总部办公区、创新孵化区、配套服务区、生态居住区四大功能板块。建筑设计中融入韶山红色文化元素与现代低碳技术,通过空中连廊、下沉广场等空间设计促进产业互动。绿化覆盖率超35%,保留原始山体水系构建生态廊道,实现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产业定位聚焦总部经济 重点引进智能制造、数字科技、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区域性总部机构,提供定制化办公空间与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已建成5A级智能写字楼群,配备云计算中心、路演大厅等专业设施,满足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等高端商务需求。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医疗中心等生活设施,形成"15分钟优质生活圈"。 四、文化赋能塑造园区特色 深度挖掘韶山红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文化展览馆、创新实验室等文化载体,定期举办产业论坛与艺术展览。通过植入毛泽东诗词文化墙、工业遗址景观等文化符号,打造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创新力的园区形象。夜间经济区引入文创市集、灯光秀等业态,激活片区活力。 五、服务体系保障运营效能 建立"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整合行政审批、金融法律等200余项服务功能。创新推出"园区服务卡",为企业提供税务代办、政策申报等专属服务。联合金融机构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配套人才引进补贴、研发投入奖励等激励措施,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容纳200余家优质企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创造逾万个高端就业岗位。作为韶山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将有效提升城市能级,推动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发展新格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2025-08-08
-
腾讯智慧产业总部落户湘江新区 助力长沙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长沙市政府与国内领先互联网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腾讯(长沙)智慧产业总部正式落户湖南湘江新区。此次招商引资合作将围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城市创新生态体系,为长沙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聚焦三大核心领域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合作主要涵盖智慧城市示范区建设、产业互联网发展、数字人才培养三大方向。腾讯将在湘江新区设立智慧产业总部,统筹本地化智慧解决方案研发与交付,同步建设云启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及实训基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 项目将依托腾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势,重点优化长沙交通管理、应急响应、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水平。通过搭建城市级数据中台,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治理,预计可提升市政管理效率30%以上,为市民提供“一网通办”等智能化服务。 三、构建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湘江新区管委会透露,该项目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三年内引进超过200家生态企业。腾讯云启创新基地将重点孵化本地科技企业,结合长沙工程机械、文创传媒等优势产业,共同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四、人才培养破解产业升级瓶颈 针对数字经济人才缺口,合作方计划联合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每年培养超过500名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将采用“课程共建+项目实战”模式,为长沙储备具备产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湖南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是落实国家“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长沙将以最优政策支持项目落地,力争五年内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城市“长沙模式”。腾讯方面则强调,将把长沙作为中部地区战略支点,持续加大技术投入与资源倾斜。
2025-08-08
-
浏阳河农业文化产业园等80个湖南创业基地入选全国农村双创目录
近年来,湖南省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模式,持续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农业农村部公布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目录,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河农业文化产业园等80个园区入选,成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的重要载体,为地方招商引资和产业融合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引领构建双创生态体系 湖南省农业部门围绕“五个一”工作布局,通过政策集成、平台搭建和典型培育,推动农村双创园区高质量发展。2017年入选的80个园区均具备功能完备、产业融合度高等特点,覆盖农业加工、休闲旅游、电商物流等领域。例如,浏阳河农业文化产业园整合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链;湘西某特色种植园区通过“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年产值增长超三成。 二、资源整合激活县域经济潜力 入选园区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人才返乡创业。2017年至2020年间,湖南省累计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低息贷款服务。常德市某水产养殖园区通过技术培训孵化出20余家小微企业,而岳阳某稻米深加工基地则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超2000人。 三、公共服务优化创业环境 湖南省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双创服务体系,为园区提供法律咨询、专利申报等一站式服务。2018年,部分园区试点“数字农创”平台,实现产销对接智能化。益阳某竹艺产业园依托线上展销,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印证了服务创新的实效性。 四、未来布局强化示范效应 下一步,湖南省计划将双创园区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结合,重点培育智慧农业、生态循环等新业态。2023年公布的规划显示,未来五年内将新增50个省级农村双创园区,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 此次入选全国目录的80个园区,不仅为湖南省农村创业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探索了多元路径。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产业生态,湖南正成为农村双创的高地。
2025-08-08
-
星沙产业基地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优质项目集群助推千亿级园区建设
近年来,星沙产业基地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持续吸引高质量工业项目落户,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基地累计引进独立供地项目67个,其中45个项目已完成供地。2015年,基地成功引进10个重点产业项目,涵盖汽车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协同效应,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一、汽车产业链项目形成集聚效应 2015年引进的工业项目中,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占比超过半数,凸显星沙产业基地在汽车制造领域的集群优势。国利汽车项目专注于座椅面套等内饰件生产,填补了本地高端汽车配套空白;华达焊接总成件项目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关键焊接技术支撑;达亚汽车后地板项目年产能达30万套,有效满足华中地区主机厂需求;金鸿顺项目则聚焦车身件与底盘件生产,其50万套车身件产能将显著提升区域配套效率。这些项目与园区原有汽车产业形成“研发-生产-服务”闭环,推动长沙汽车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二、多元化产业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 除汽车产业外,基地同步引进新材料、珠宝文化等特色项目。自力PET塑钢带项目采用环保材料工艺,服务于物流包装领域;戴维克珠宝文化产业园集设计、加工、展示于一体,助力长沙打造中部珠宝产业新高地;巨鑫国防项目拓展高端装备制造应用场景;杜仲资源精深加工项目则依托湖南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发高附加值生物制品。多赛道并行的产业架构,显著提升园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项目赋能人才储备 湖南汽车技师学院长沙基地的落户具有战略意义,该项目年培养汽车技术人才超2000名,通过“实训基地+企业订单”模式,直接对接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统计显示,该基地已与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定向培养合作,毕业生留湘就业率达85%,有效缓解了高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四、基础设施升级支撑可持续发展 伴随项目集中入驻,星沙产业基地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工程。2015年新建标准化厂房23万平方米,改造升级园区道路18公里,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中心与智能电网系统。广为建设总部基地项目投资建设的研发中心,更带动周边形成科技创新孵化带,目前已有9家配套服务企业入驻。 五、营商环境优化形成磁吸效应 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星沙产业基地实现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专项政策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给予最高15%的投资补贴,吸引7家产业链关键企业追加二期投资。2015年新引进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超8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000余个。 当前,星沙产业基地已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生态互补”的发展格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该基地将持续聚焦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加速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08-08
-
进出口银行创新"政园银"模式助力长沙经开区等园区招商提质增效
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深化政银企协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湖南省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近期以"政府+园区+同业"三方联动机制为抓手,重点支持长沙经开区、湘潭高新区等22个省级重点园区建设,通过多元化融资服务推动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转移承接,有效提升了园区招商引资竞争力。 一、构建银团贷款机制强化基建支撑 作为银团贷款牵头行,该行联合多家金融机构为衡阳综保区、湘潭综保区提供超10亿元融资支持,资金专项用于标准化厂房、园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沙经开区,银团贷款模式有效保障了工程机械产业链配套设施的快速建成,为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扩大产能提供了硬件支撑。 二、实施差异化信贷服务培育市场主体 针对园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采取直接贷款与统借统还相结合的方式。对铁建重工等规上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对小微企业通过批发转贷形式降低融资门槛。长沙经开区某智能装备企业通过统借统还获得首笔500万元转型资金,成功实现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三、推出专项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建立重点园区白名单制度,对长沙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实施贷款额度优先保障、利率浮动空间扩大等优惠政策。在湘潭高新区,某新材料项目因享受绿色信贷贴息政策,综合融资成本降低1.2个百分点,加速了二期项目建设进度。 四、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 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湖南优势产业,在长沙经开区创新"链长+行长"服务机制。通过供应链票据贴现、订单融资等工具,今年已为园区配套企业提供15亿元周转资金,帮助34家供应商稳定了生产经营。 五、强化跨境金融服务功能 依托衡阳综保区平台,为园区外贸企业提供关税保函、跨境结算等一揽子服务。某电子元器件企业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顺利完成首笔跨境并购,技术引进效率提升40%。 六、建立动态跟踪评估体系 组建专业团队定期走访长沙经开区等重点园区,建立融资需求动态清单。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园区贷款不良率保持0.5%以下,信贷资产质量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通过系统性金融创新,政策性资金有效激活了园区发展动能。下阶段将持续深化"政园银"合作内涵,重点支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园建设,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撑。
2025-08-08
-
岳阳城陵矶综保区引进沪上龙头包装印刷项目 打造临港产业新高地
在深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湖南海关特殊监管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成功引入沪上知名企业投资建设包装印刷保税加工项目,标志着该区域在临港产业升级和国际贸易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这一项目将依托综保区政策优势,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与沿海地区的产业联动。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作为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自投入运营以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16年湖南海关特殊监管区专题招商活动中,该区成功签约美盈森集团投资项目,成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的标杆案例。此类项目落地不仅强化了保税加工产业链,更通过“区港联动”模式提升了岳阳通江达海的枢纽功能。 二、政策优势与功能定位 综合保税区凭借税收优惠、通关便利等政策,为企业提供进口贸易、保税仓储等全链条服务。岳阳综保区明确聚焦临港经济、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三大方向,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与省内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形成互补。此次引进的包装印刷项目,将利用保税政策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联动与区域协同 项目投资方为国内包装行业龙头企业,其技术实力与岳阳的航运物流优势相结合,可辐射中西部市场。城陵矶港作为长江黄金水道关键节点,为项目提供了进出口双向通道。湖南正通过整合长沙、株洲等地的保税资源,构建“一区一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四、未来规划与发展前景 随着长沙黄花综保区等新建平台加速落地,湖南海关特殊监管区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岳阳计划围绕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高端包装制造、智能物流等新业态。据规划,未来五年该区域将吸引更多长三角优质企业入驻,助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